354 大港
354 大港 (第2/2页)那些土质和水源较好的地区,就按原来的办法种植水稻、小麦等常规粮食。
只有那些土质一般的荒地和山地,才会大量种植耐旱高产的土豆。
尤其是那些由十几万流民所耕种的梯田,基本上大多都种上了土豆。
这样一来,不仅那些流民能够实现自给自足,而且还能余力用多出来的收成来交税,可谓一举两得。
如今这十几万流民,已经不再是东北地区的负担,而是变成了比较稳定的军粮供应者之一。
当然,这分地区种植政策是指官田的做法。
如果是普通自耕农的话,他们爱种什么就种什么,官府是不管的,只要他们交足税就行。
但因为土豆本身既耐旱又高产,所以很多农民都愿意在自家一些土质不算好的田地里种上土豆,来作为自家的口粮或备用粮。
由于西北和东北两地地域广阔,再加上又是新鲜事物,培育出来的土豆种苗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。
因此刚刚才被宁家收复的江西各地还没机会种植这种全新的农作物,但这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罢了。
经过这几年来的用心经营,如今的东北百姓已经完全习惯了宁家的统治,很少有人再怀念以前的日子。
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
自从宁家接管东北以来,不仅各种苛捐杂税没有了,而且由于清廉社的长期监管,各地已经很少再出现官商勾结、鱼肉乡民的情况。
因为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,只要有百姓向当地清廉社举报,很快就会有清廉社的人对官员进行调查。
这使得所有当官的人都不敢胡作非为,以免被清廉社抓到。
这种政清人和、安居乐业的大好环境,跟以前大魏官府管治时相比,好的可不止一点点,而是好太多了。
因此所有东北百姓都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,几乎没有人想再回到以前的生活。
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。
对于一些自命清高的顽固读书人来说,他们始终还是心存抵触,心心念念的还是以前的日子。
但这些人毕竟只是极少数,而且全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。
这些人耍耍嘴皮子还可以,但要他们真刀真枪地去造反,就算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。
除了这各种善政以外,几个月前官府还做了一件大事。
这件大事就是宁家以官府的名义,在东北全境施行全民种接,来防疫正在江南各省不断肆虐的散疮瘟疫。
这个消息一出,让所有原本担心瘟疫会传到东北这边来的百姓全都欢欣鼓舞、拍手叫好。
很多东北人都知道,当年西北全境在施行过接种法后,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人得过散疮,可见这接种法是确实有效的。
如今宁家肯为全东北的百姓免费接种,这实在是太好了。
由各地官府所组织的接种工作陆陆续续开始后,所有百姓立刻自动自发地涌到当地的接种点去接种。
虽然工作量巨大,但因为有之前西北全军及全民接种的经验,各个负责接种的军医对这种事也算是轻车熟路了,开始忙而不乱地进行着。
随着各地接种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,仅仅两个月左右,全东北的百姓就已经全部接种完毕。
因为这件事,全东北的百姓都对宁家充满了感激,并从心底开始拥护宁家的统治。
另外官府也在宁家的要求下,利用这次的接种运动完成了所有百姓个人信息的登记工作,还顺便做了一次完整的人口普查。
而在九江这边,在商业贸易方面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大爆发。
每天进出港口的商船比以前多了两倍都不止,整个港口经常人满为患。
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爆发性境长,其原因就在于江南的瘟疫。
由于江南瘟疫横行,导致许多商人都不敢在江南经商和上落货。
这时候,九江这个没有出现瘟疫的港口城市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。
再加上九江港原本就关税全免,这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。
于是在江南爆发瘟疫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,九江府就成了大部分商人进出和停留的地区。
也就是从这时开始,九江港正式取代了江南各大港口,成了中原第一大港。
许多原本没来过九江做生意的商人在来到九江后,发现这里确实是个经商的好地方。
不仅关税全免,而且当地有清廉社的监督,没有官员敢任意盘剥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。
再加上当地官府推出的印花税制度,能够极大地保障交易的合法性,确实有着其他地方都见不到的大好经商氛围。
这大量商人的到来,也为当地经济带上了极大的增长。
不管是客栈民宿还是酒楼饭馆,里面到处可见前来光顾的商人,让经营这些场所的东家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就连在码头搬运的工人,也因为每天要上落货的商船太多,导致搬运工的费用也一涨再涨。
这股日渐繁华的气氛,使每一个当地人都感到振奋不已。
而在这股繁华的背后,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九江不仅是个商业大城市,还是一个秘密的兵工城市。
不论是让魏军闻风丧胆的火枪,还是让胡人难以寸进的守城神器开花弹,其实都是在这里研究并生产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