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章 面授机宜,一低头的温柔
第三十章 面授机宜,一低头的温柔 (第1/2页)河套地区对大明的重要性勿庸讳言,但明朝统治者却在此出现了盲点,将无比重要的河套地区拱手相让。
这就使得整个北部的防御体系,在大同与宁夏之间出现了空档,给明朝带来了持续不断的袭扰与损失。
当然,即使恢复东胜卫,驻兵防御的物资运输和消耗,也是一个巨大的困难。当年弃守河套,这个应该是主要原因。
但朱童蒙现在不会说,也不会问。八字还没一撇呢,现在考虑这个实在是不合时宜。
“朕说得够多了。”朱由校笑了笑,喝了口茶水,又接着说道:“最后补充一个,那就是宣府的茶马互市。规矩要改,一步一步地来,不可操之过急……”
宣府,也就是张家口,从隆庆五年开始,在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,就逐渐形成了“茶马互市”的边贸市场。
来自蒙古草原的牲畜、皮毛、药材、毛织品、银器,与内地商人运来的丝绸、茶业、瓷器和白糖,在这里交易,并促进了张家口的繁荣。
对于朱由校来说,互市贸易不仅是笼络安抚蒙古诸部的手段,更是有利可图的一个大买卖。
尽管对于卖国的蝗商八大家他要放长线有大阴谋,但不意味着要让他们继续靠边境贸易赚钱。
说白了,朱由校要用自己的“皇商”垄断边贸。蝗商八大家嘛,只能是漏点残羹冷炙当喂狗了。
与“奉书插旗”是差不多的操作,但朱由校的定义,更愿意把这个办法叫做“进出口许可证”。
“实施许可证制度,对现在的边贸应该没有什么影响,更能增加朝廷收入,只不过是商人有所不同罢了。”
朱由校带着意味深长的笑意,端详了一下自己的掌纹,缓缓说道:“待朱卿练好精兵,再实施计口销售不迟。现下,先摸清蒙古诸部的情况,做好准备吧!”
“万岁深谋远虑,微臣万分钦佩。”朱童蒙真的是服气了,这环环相扣的谋划,连军事带政治,还有商业,多管齐下还怕不能制服西虏?
朱由校笑着压了压手,将两份文件递给宫人转给朱童蒙,开口说道:“这是总的方略政策,还有朕挑选的能员干将名单。朱卿可歇息几日,再召他们议事。至于以后是否合用,朱卿可自专。”
朱童蒙接过文件收好,又有宫人送过密奏匣子,见皇帝再无吩咐,他知趣地躬身告退。
御书房内又安静下来,朱由校轻轻叩击着椅子扶手,微垂眼帘,若有所思。
孙传庭、朱童蒙、吴用先、卢象升,再加上蓟镇总兵杨肇基、宣府镇总兵尤世威、大同总兵孙祖寿,以及新任命的宁夏总兵马世龙、延绥镇总兵贺虎臣,北方边防线上可谓是名臣勇将云集。
没错,卢象升将以右参政兼副使的身份,协助朱童蒙赴宣大整军经武。
而原登镇总兵贺虎臣调任延绥镇,并不是不够忠勇,而是他不擅长舟师水战。西北是他的家乡,那里更能发挥所长。
接任登镇总兵的则是驻防扎舟山,灭倭杀贼屡有战绩的新晋总兵张可大。张可大不仅能打,还博学多才,治政也有成绩,颇有儒将之风。
如此多的能员干将,半年以后,各军镇应该是兵强马壮,能和蒙古诸部好好聊聊了吧?
朱由校盘算着时间,觉得终于把九边重镇安排得妥当。只要保证粮饷充足,以后的工作就不用自己事必躬亲,太过操心了。
诸葛亮咋死的,累死的呗!
一个合格睿智的领导,可不要无巨细,啥事儿都亲自去做,亲自去管。
要懂得“抓大放小”,要会识人用人,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,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。
荀子有言:主好要则百事详,主好详则百事荒。
朱由校觉得选贤任能才是为君之要,若臣子皆是碌碌之辈,你就是累死也没用。
就象崇祯,唉,这还真是个啥事儿都能想起他来的典型。
朱由校自失地一笑,看看时辰。虽然有点早,可也没什么工作要处理了,便起身走了出去,摆驾东宫王良妃处。
东宫王良妃,西宫段纯妃,与皇后张嫣一起被皇帝钦点册封,算是资格最老的。
可却让一个侍候猫咪的宫女抢了头彩儿,嘴上不说,可心里头谁也不得劲儿。
皇后张嫣要作出母仪天下的大度,段纯妃则是个温软的性子,两人表现得都不太明显。
相比较而言,王良妃则显得心急毛躁,这也是性格使然。
朱由校倒不着急,还跟张嫣、王良妃、段纯妃科普过一些常识,让她们平常多活动,多锻炼,身体健康了,成熟了,才更有机会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